English

语文教学四问

1998-02-25 来源:光明日报 卢传梁 我有话说

当今的语文教育可谓困惑丛生,择其要者略述于下:

困惑之一:语文课究竟是什么性质的课?

语文课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课,还是语文能力的训练课?如果是后者,为什么如今的语文课大多数还是以教师讲为主?这不是典型的知识传授、教师在“顽强地表现自己”吗?近几年,我曾听过67节高初中各种类型的课,其中大多是参加省或全国评奖的课,这些课,有的教师教改意识强,且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,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,确实以某种能力的训练为主,效果不错,但可惜这类课只占少数,约为总数的7.4%。大多数课仍以教师讲为主,只是中间穿插一点提问作为点缀,能力训练体现得不明显。也有那么几节课,教师教学思想陈旧,仍以讲授为主,基本上是“满堂灌”;有的教师抓住课文中无关主旨的一两句话大加发挥,滔滔不绝,给人的感觉是教师在炫耀自己知识的“渊博”,全然与能力训练无缘,这类课约占11.4%。

困惑之二:为什么语言是“一块贫瘠的土地”,高投入而低产出?

汉语是汉民族的语言,对中学生来说,母语学习并非从零开始,每个人的起点虽不相同,但都有一定的基础。“习得”加“学得”,理应学得轻松,成绩亦不会差。但实际情况远非如此。由于语文教材缺乏一个科学的循序渐进的训练体系,各单元的顺序可前后随意调换,一个学生多读几篇文章或少学几篇课文对成绩都不构成重大影响,甚至投入了不少时间与精力学语文、复习语文,成绩却并不能获得相应的提高。在考试(尤其是高考)中,语文学得好的同学往往分数并不比中等、中上的同学高,有时甚至还不如后者,所以难怪学生们称语文是一块“贫瘠的土地”,说“你给它高投入也白搭,回报你的不是令人欣慰的分数,往往是泼你一盆冷水,令你伤心不已”。因而也难怪按重视程度对中考六门主科、高考3+2五科排序时多数学生把语文放在老末的位置。

困惑之三:课外阅读该怎么抓?

一谈到课外阅读,学生的兴趣甚高,表现了极大的热情,但一了解阅读情况,却令人十分扫兴:初高中学生读的书五花八门,什么都有,唯独中外名著读得极少。我曾对195名高二、高三学生作过了解,读过《水浒传》、《三国演义》、《红楼梦》和《阿Q正传》者寥寥无几。前三本原著全读过的仅4人,读过其中一本的也仅7人,读过《阿Q正传》全文的,只有2人。

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?除了学业负担重,时间得不到保证以外,更重要的原因是,中学阶段,学生该读多少书、哪些书?这个问题谁也难以回答。这就不能责怪语文老师在课外阅读方面对学生引导不力。我在任教的班级中很重视课外阅读,集体向学校图书馆借中外名著,以解决书源;利用假期要求每人读2—3本教材中仅是节选的原著,开学后进行心得交流并在报刊上发表学生的读书心得,学生们觉得颇有收获。作为一个普通教师,这方面能做的工作也仅此而已。问题是指导教学的根本性文件———教学大纲,对课外阅读的要求就不明确。

困惑之四:怎样抓写作能力的提高?

写作能力是一个现代人,尤其是21世纪的建设者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,但现在的作文教学现状堪忧。作文教学未能建立起一个开放式的适应21世纪需要的科学体系,基本仍是封闭式的课堂作文体系,随意性极大的教师命题,不甚得力的作文指导,一句话,没有形成行之有效的写作能力训练体系。以致多数学生写作能力不高,社会对此议论指责颇多。多数学生未能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,作文时一知半解的写作知识、似有似无的写作技巧,完全是随心所欲式的运用。一学期仅写五六次作文,为数不少的学校和班级连五六次都保证不了,要求学生“自能作文,不待教师改”,谈何容易?

另一方面,升学考试尤其是高考,作文的阅卷人数少,时间紧,不能很好地掌握评分标准,随意性大,已经是公开的秘密。学生也知道考场作文的得分高低很大程度上“碰运气”,看遇上什么样的阅卷老师。这些消极因素直接影响学生学习写作的积极性。1995年山西省高考阅卷抽样分析,400份卷子中作文被评为一类卷的仅2份,占0.5%,而不及格(36分以下)的比例却高达55%。这几个数字既反映了考生作文水平不高的现状,无疑也暴露了阅卷中存在的问题。1995年山西高考语文及格率仅为17.39%,均分才79.62分。难怪语文老师抱怨语文难教,出了大力也不“讨好”,学生考下来的成绩往往是学校领导、考生和家长“三不满意”,严重影响了教与学的积极性。

(作者单位:山西省实验中学)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